2013年10月31日凌晨陈世民因心肌梗塞去世终年63岁。球友陈世民走了,永远地走了。众多球友闻此噩耗,无不叹息:老陈啊,你不是说要打到100岁的吗,怎么才耳顺之年就匆匆离去了呢,命运对你太不公平了!
陈世明自幼酷爱打乒乓球,而且到了痴迷的程度。每当球瘾发作,可以不吃不喝不睡,连续作战,穷追猛打,直到对方告饶“投降”为止。经过几年的勤学苦练,他在众多小球迷中脱颖而出,一举获得盘龙区小学生乒乓球比赛男子单打冠军。昆明市少体校乒乓球教练看上了他的这股韧劲和吃苦耐劳的品格,将他收为弟子,全力培养,悉心调教,指望这棵好苗早日成才,挑起大梁。陈世明没有辜负老师的期望,球技很快得到提高,在一系列重要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。
正当师生共同努力准备为我省的乒乓球事业作出贡献的时候,“文革”风暴来临,陈世明含泪离开少体校,成为一名专业乒乓球运动员的美好理想瞬间化为泡影。可是,他离不开乒乓球,离不开这个给他带来无穷欢乐和安慰的伴侣;无论环境多么恶劣,处境多么艰难,他都无法放弃自己的这个爱好,坚持练球,很少间断。说来令人难以置信,在那些非常的日子里,外面枪声大作,子弹横飞,陈世明和几个铁杆“发烧友”照样躲在破旧的房间里挥拍大战,你来我往,龙争虎斗,杀得昏天黑地,难解难分,全然不顾危险就在身后,时刻都有性命之虞,因此有亲友感叹不已:“你们几个啊,真是要球不要命!”
上个世纪九十年代,陈世明所在的企业破产,他待业以后自己开了一个小铺子谋生。面临新的生活压力,这个“球痴”仍然放不下他的乒乓球。每天早上,他请人代看自己的铺子,然后骑上电动车来到位于小西门的乒乓球俱乐部打球,一年三百六十五天,风雨无阻,雷打不动。有人劝他:“老陈啊,‘民以食为天’,你还是抓紧赚钱,打球又不能当饭吃。”他不以为然地笑笑:“生活何必讲究,填饱肚子就行;打球是我的享受,一天也不能没有。”
近几年来,陈世明的身体状况不好,时常犯病,已经很难坚持打球了。即便这样,他每天也要来俱乐部坐一坐,一边看球友打球一边进行指导,为球友取得的点滴进步感到高兴,为球友打出的每一个好球连声叫好,如春风化雨,滋润心田;似雪里送炭,情深意重。
“做人第一,打球第二”,这是陈世明几十年一以贯之身体力行的人生准则。
平时与球友相处,他时时做到“不怕吃亏,乐于奉献”。有几次去省外参加全国比赛,球友们总是不约而同地推举他为“后勤部长”。他也慨然允诺,绝不推辞,而且尽职尽责,不遗余力,把大家的吃喝拉撒安排得井井有条,一丝不苟,“革命生产两不误”,既能打好比赛,又玩得开心,众人有口皆碑,啧啧称赞。
陈世明打球刁钻古怪,变化莫测。他使用直板正胶,搓中起板是他的特长。他手法细腻,技术娴熟,可以连续搓上十几板乃至几十板,有的转有的不转,而且不时变换落点,令对手很难判断,要么直接失误,要么回球质量不高被他一板扣死。在多年的比赛中,他取得不错的战绩,获国家一级业余乒乓球运动员称号,多名业余乒乓球运动健将也败在他的拍下。
可是与球友一起参加全国比赛,他总是一再谦让,让别人多上场。他说:“比赛不是目的,锻炼才是真谛。多比赛,多磨练,不断积累经验,成绩自然而然就上去了。”队友们比赛的时候,他一边当保管员一边当场外指导,为全队取得优异成绩立下了汗马功劳。
陈世明平时节衣缩食,生活朴素,可是,每年他都要给乒乓球运动赞助一定的资金,为昆明市青少年乒乓球运动的发展竭尽绵薄之力。据说陈世明走时久久不能瞑目,他有两件事最为遗憾,一是拼搏多年,始终未能获得“业余乒乓球运动健将”称号,二是他计划赞助一届老年乒乓球比赛也付之东流……
也许,国球也是天堂的宠儿,但愿陈世明能在仙界的伊甸园实现自己的未竟之志。

(左一为陈世明)